图片由AI生成
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
“卡里只剩几块钱,多年没动过,还会出事?”答案是肯定的。近期多家银行推进“长期不动账户”清理,不少储户将其视作“个人账户小事”,实则不然。“三成电诈案件与长期闲置账户有关”的统计数据,北京金融法院对银行清理行为的判例支持,都清晰表明:“长期不动户”不仅关乎个人财产安全,更牵动金融安全大局,斩断其背后的电诈链条,需要每个人绷紧责任之弦。
“长期不动户”存在多重风险:开户信息、手机号、身份证号长期“躺”在系统,成为精准诈骗的靶子;电诈分子专挑余额低、交易零记录的账户,银行风控阈值低,更易蒙混过关。
银行此番清理,标准清晰、程序透明:三年无主动交易、余额低于10元即可触发,社保卡、公积金账户等民生卡豁免;资金归属不变,客户凭证件随时可领。显然,这不是“没收”,而是“消毒”;不是“一刀切”,而是“靶向治疗”。
防控电诈,既要公安“断卡”,也要银行“断流”,更要公众“断想”。所谓“断想”,就是破除“卡里没钱与我无关”的侥幸心理。对储户而言,“一键查卡”每月花一分钟摸清账户底数、注销冗余账户、给保留账户定期存10元,别小看这几步操作,它相当于给个人账户装上“防盗窗”,更给整个金融系统加上“安全阀”。
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,账户管理已从个人财务小事升级为公共安全大事。广大储户应树立“账户资产”理念,主动配合清理,及时核销“僵尸卡”。唯有每个人主动管理账户、银行积极履职、社会形成共识,才能彻底斩断“沉睡账户”与电诈的关联,让金融系统更健康,让群众钱包更安全。
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