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歌与究竟分行散文有什么区别?对于现代诗来讲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,因为无论单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二者都很难有确定的绝对界限,而且除了内容与形式的规约外,还包括着诸多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,有时必须经过一番综合性考量才可分辨。比如,从内容上讲,诗可以抒情、言志、说理以及表达智慧和美,但散文也可以呀,二者是交叉的。至于形式上的划分,则更易陷入表面化,没错,诗歌可以优美押韵、朗朗上口、生动感人,但分行的散文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,那是不是说把一篇优美的散文进行分行,再加上韵律就变成诗了?看来也不行,否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都可以变换一下形式,在诗歌和散文刊物上分别发表两回,当前这么做的作者并不少,已成了编辑的心病。
展开剩余93%内容的隐喻性
诗歌是一种以小博大的艺术,因为诗歌的“身体”体量跟散文小说相比是最小的,但它的内涵又是博大的,这便决定了它在内容呈现上的一个根本属性——隐喻性,否则它失去与其它文体并列的价值。假如散文和小说是用稻草或棉花塞满了一个房间,那诗歌只需点亮一盏灯便把房间充满了,但这些光只是虚拟的,是读者想象出来的,诗人可能只给你一盏灯,它是被读者的想象力点亮的,这便是隐喻性。什么是隐喻性?就是它包含着字面上没有的影射意义,甚至背后的意义要大于字面的意义。尽管有时字面上可能看不到任何修辞,这并不妨碍读者用想象力发掘背后的寓意,甚至字面上越是安静,背后寓意更深,字面越是喧嚣,背后寓意反而更稀薄。缺少隐喻性的诗,即便押韵、流畅,也仅仅属于大众文化层面泛指的公文诗或朗诵诗,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,它是不具备耐人寻味的诗性的。
那么,如何区分分行文字中哪些具备哪些又不具备隐喻性呢?最直观的是字面的抒情性,当诗人的七情六欲和思想在字面上得到直观而充分地呈现的时候,背后的隐喻性基本就被提前耗光了,这样的分行文字要么归入大众文化层面泛指的朗诵诗,要么归入散文。而当字面上见不到任何抒情词,作者对情感与思想的态度处于暧昧的静默状态时,这样的分行是具备隐喻性的,它给读者留下了诸多的方向的猜想。
《南瓜诗》把一只南瓜分成三等份/两等份送人/剩下的/分三顿吃——/清炒一盘(加辣子)/清蒸一碗(加冰糖)/剩下的做成南瓜饼/我并不想吃南瓜饼/也没有做过南瓜饼/但这只南瓜
来自三百公里外的老家/这么长的藤/只结了这样一只瓜.
这是某鲁奖诗人发表在某刊的一首开卷作品,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一篇分行随笔或散文,是没有丝毫隐喻性的,作者的抒情在字面上已经耗光了,因为这个南瓜是老家产的,所以他就认认真真地精工细作了,似乎在表达对家乡土地父老的感恩。不过这个抒情方向还有点问题,难道在市场买的南瓜就该浪费吗?即便不是你家乡的南瓜,不也是农民伯伯的辛劳和汗水吗?因此,这个隐喻方向无效,等于没有。
我们再比照两首同题诗:
《雨夹雪》春雷响了三声/冷雨下了—夜/好几次我走到窗前看那些/慌张的雪片/以为它们是世上最无足轻重的人/那样飘过,斜着身体/触地即死/它们也有改变现实的愿望,也有/无力改变的悲戚/如同你我认识这么久了/仍然需要—道闪电/才能看清彼此的处境
这也是一首缺少隐喻性的诗,属于和正常抒情小散文一样,看见了点景物,然后感慨一下,抒情性在字面上也基本用光了,如果把“以为它们是世上最无足轻重的人”中用错的“以为”,纠正为“它们多像......啊”(作者此刻是清醒状态,只可将雪花比喻成人,却不会误当作人。),字面抒情性就更明显了。结尾处貌似有点隐喻性,却用反了,大人物之间因为彼此有着特定的身份背景,自然彼此深埋着不为人知的隐秘,可能需要“闪电”才能认清对方。但小人物之间挤挤挨挨地待在一起,彼此生存境遇相近,哪需要突然的“闪电”方可知道对方处境啊,所以等同没有隐喻性。
《雨夹雪》雨夹雪下了一夜/我却梦见两人在吵架/一个说,世界是黑的/不信,我素描给你们看/一个说,世界是白的/不信,我写意给你们看/清晨起来,白茫茫一片/那山、那树、那河流、那街道/都白得耀眼/原来,我昨夜梦见的是俩画家/写意的那个又赢了/他画的白,再次被大地发表/写实的那个,又输了/他画的黑,再次被黑夜屏蔽/他忘了,在黑上画黑是看不见的
这首诗字面上没有抒情和议论,只有叙述和白描,但却因此在文字背后留下了更多隐喻空间。关于“人性本善”还是“人性本恶”的哲学讨论已持续几千年,至今尚无定论,这不是雨和雪在吵架,而是两种世界观在吵架,但真正辩论的那俩人在字面上都没出现。只不过结论在读者那里已经明了,世界究竟需要粉饰太平的伪善,还是需要针砭时弊的去伪存真,答案不言而喻。
呈现过程的戏剧化
若诗歌的隐喻性是作者奖励给读者的一种“成果”,那么,“戏剧化”便是作者奖励给读者鉴赏过程中的一种“快感”,它令读者的鉴赏过程变得有滋有味赏心悦目。何为戏剧化?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戏剧化的逻辑反差,要么在因和果之间蕴含着近乎不可能性的相遇效果,要么两种事物之间出现了匪夷所思的神秘联系,令读者感到有种意外的、诧异的新奇感。“戏剧化”是现代诗能保持“诗性”的关键所在,现代诗在失去格律限制后,没有了这种“戏剧化”效果,便会变得平铺直叙,缺少起伏跌宕的参差感,即便是诗,也是古板、陈旧的泛指诗。
诗歌为什么比散文更强调戏剧化?因为诗歌比散文更强调“留白”效果,而“戏剧化”给读者留下的悬念恰好指向了这个“留白空间”,这便充分实现了诗歌“小身材,大体量”的艺术特点。或者说“戏剧化”就是诗歌的隐喻性服务的,它像个有趣的诱饵那样,诱导读者的思维奔向一个个未知空间,时不时收获一阵脑洞大开的刺激感。比如以下两首小诗:
月亮啊,请映照我垂注在空中的身子
如同映照那个从零飞向一的鸟儿。
——陈先发《绝句》
一个鸡蛋是个“0”,鸟出壳,飞出一段变成“一”,这种奇思妙想本身就足够戏剧化,而对其背后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”的励志寓意,也隐喻得恰到好处。
再如顾城的《远和近》:
你/一会看我/一会看云/我觉得/你看我时很远/你看云时很近
云在天上,我在你眼前,你却看云朵像朋友,看我像陌生人,一种戏剧化的不可能性巧妙暗示出了一个词“心距”。
那么,没有戏剧化效果的分行散文是啥样子?比如某诗刊推荐的这首诗:
《白 露》我喜欢白露的节气,/它让身与心一起摆脱了暑热,/惬意地体会清凉的中年。/春夏里曾经绚烂至极的鲜花完成了最终的转型/以瓜果的形式再现于人间,/美,凸显了真的内核。
此刻,我漫步于黛青色的湖畔,/蓦然看见那些名叫蒹葭的植物翩然起舞,/而一阵婉约的风簇拥着白金的穗须,/摇动了一泓秋水,正在轻轻呼唤自由的乳名。
这首诗便是一篇分行散文,一段平铺直叙的描写,再加几句小感慨就结束了,除了惯常用语外,基本没有一句值得读者惊奇的戏剧化,读者读着读着睡着了,毫无新意可言。有人也许会问,那结尾处“呼唤自由的乳名”啥的不算戏剧化吗?当然不算了,因为弄反了。秋天的芦苇都成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婆了,还呼唤它乳名?初春差不多。至于“自由”一词在此也是选错了对象,芦苇这东西也不是飞鸟,并不具有突出“自由”的典型特性,只能在风中逆来顺受地起伏,在此只能突出苇絮象蒲公英果实那样在风中自由飞翔,而非搅动水面。
可意会不可言传的“速度”
词与物的组合方式、节奏感、韵律,语句的分行断句方式,句与句之间寓意的跨度,都会在诗中产生一种“语速”,这对一首诗的抒情效果都会产生重要影响,也是诗歌与分行散文的一个重要区别。有人说诗歌是一场舞蹈,而散文只是一次漫步,就是说诗歌的语速比散文更紧迫更具跌宕感,但是究竟达到何种速度算是诗的,低于何种速度便是散文的,却是很难量化的,因此,它只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指标。
诗歌的“外在速度”
诗歌语言的“外在速度”是由词与物的组合方式、节奏感、韵律,语句的分行断句方式等外在条件决定的,对于现代诗来讲,这种“速度”是很难有既定规律可循的,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创的词语组合和断句方式,都有让文字产生诗性的妙法,一旦确定某个标准,下一秒便会打破。但从古诗词身上我们可以得到更确切的启示,古诗词的格和律也是靠人为因素达到的一种“速度”,五和七堪称两个神秘的基因数码,寻常文字一旦装到这个壳子里便会产生“速度”,便具有了一种一定程度的“诗性”。这也是我承认古诗词的内容大都是散文的,形式是具有诗性的,但却不承认古诗词就是散文的原因所在,因为古诗词的内容在翻译成白话文之后,它的“速度”变了,已经离开了那种特定的格式。
那么,古诗词给我们的这种关于“语速”的启示究竟是什么?主要有以下几点:字数相同或相近的句子组合在一起,容易产生“速度”;节奏感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,具有一定“速度”;词与物组合方式能达到类似对仗效果的排列方式,也具有一定“速度”。但这些启示对于现代诗来讲,只是可灵活掌握的共性,并非随时随地都可生搬硬套,有时故意反其道而行之,也会达到某种神奇的“速度”。如,余怒先生的两首小诗:
《抑郁》
在静物里慢慢弯曲
在静物里
慢慢弯曲
在
静物里
慢慢,弯曲:汤汁里的火苗
隆冬的猫爪
一张弓在身体里
咔嚓一声折断
《剧情 》
你在干什么
我在守卫疯人院
你在干什么
我在守卫疯人院
你在干什么
我在守卫疯人院
我写诗,拔草,焚尸
数星星,化装,流泪
这两首小诗都具有紧迫的速度和强烈的抒情性,但分行断句方式却相反:前一个是同一行诗有意打破惯常断行格式,而取得了“在沉默中毁灭的”的“爆炸”效果;而后一个则是同一句诗一再重复,也令速度一节节加快,抒情性一步步增强。由此可见,诗歌的节奏感和分行模式,就是作者情感和智慧构成的“心电图”,在写作中时时意识到这种“心速”,并有意呈现出这种跌宕感,便能防止把诗弄成分行散文。
诗歌的“内在速度”
诗歌语言的“内在速度”是由“寓意跨度”造成的,但现代诗的这种“寓意跨越”和我们寻常认为的“跳跃”还不是一回事,并非就是上一句说东,下一句说西就算是“跳跃”了。这只是古诗词时代遗留下来的“物理跳跃”,对现代诗并不适用,照此生搬硬套,准会弄成有句无篇学院体或朗诵体。因为隐喻性深刻的现代诗多叙述,在叙述中刻意玩“跳跃”会破坏语言的自然和流畅,但你又不能说这种叙述没跳跃性,它的“跳跃性”来自内在的隐喻性,不是文字本身的所指在跳跃,而是内蕴的引申义在跳跃,而且并不一定就是上下句之间,有时是几句之间甚至是段与段之间的寓意跨度。
那么,诗歌语言的这种“内在速度”是如何产生的?很简单,意象和事象,靠意象来增加一行诗的速度或上下句之间的“寓意跨越”,靠事象来完成段与段之间的“寓意跨越”。所以,没有意象的分行文字,不能形成事象的小长诗或长诗,因为语速太慢,大都是分行散文。
如诗人食指的代表作《相信未来》:
《相信未来》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,/那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,/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,/满怀着希望写下:相信未来。/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,/像失恋的泪滴一串串滚落下来,/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,/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:相信未来。/我要用手指——那涌向天边的波浪,/我要用手掌——那托着太阳的大海,/摇曳着曙光那枝巨大的笔杆,/用孩子的笔体写下:相信未来。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,/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;/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,/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。
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——/那些迷途的惆怅,失败的苦痛,/是寄予感动的热泪,深切的同情,/还是轻蔑的微笑和辛辣的嘲讽;/我坚信: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——/无数次的探索、迷途、失败和成功,/一定会给以客观、公正的评定,/是的,我焦急地等待着人们的评定。/朋友,坚定地相信未来吧,/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,/相信战胜死亡的青春,/相信未来,热爱生命。
这是一首诗还是一段诗加一段散文?前一部分因为意象存在,它的语速是紧迫的,跳跃的,起伏跌宕的,但后一部分只有空泛的议论加口号,只具有说话喊口号的紧迫语气,却不具有诗歌呈现过程的寓意跳跃速度,所以不具有诗性。意象之所以能产生“跳跃”,因为意象本身就是在影射“别处的意义”,但词语和物象却只能代表其自身,因此,词语的狂轰滥炸只会产生语气上的加速,却不能带来寓意上的实质跨越。如此直白的诗之所以被称作“朦胧诗”名作,是因为那时的编辑、评委对诗歌的认知还不太成熟,对现代诗的“语速”意识不清,属于文学史上的误会,当代诗人应引以为戒。
至于靠“事象”完成的“跳跃”,大多出现在篇幅较长的诗歌中,一段一个小情节,包含着一个隐喻内核,但在整体上却是相互包容、完善或递进升华的关系。比如,艾略特的《荒原》,作者通过“死者葬仪”,“弈棋”,“火的布道”,“水里的死亡”,“雷霆所说的话”等五个事象连缀在一起,相互生发,相互补充,最后荟萃成一个叫“荒原”的总意象。因为这些人茫然、困惑、混沌,既百无聊赖,又无所事事,说明他们已经感知不到上帝的指引了,灵魂世界已彻底沦为“荒原”。事象本身就是一种“速度”,是整体的隐喻性“场化”了它们的速度(类似磁铁效应),你不能因为它内文中的叙述缺少“跳跃”,就否定它的诗性。当然,对于那种篇幅较短的小叙事诗,也不一定没有“速度”,只要隐喻性足够强大,也可将整体视作一个“事象”。
判断诗与分行散文的区别,需要综合考量。
隐喻性、戏剧化、速度,是区分诗与分行散文的三大主要手段,但针对具体文本的侧重点不同,有时仅仅根据一部分特性是很难分清二者区别的,而需要把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综合考虑。总体而言,隐喻性是区分艺术的诗歌和泛指的分行公文诗、朗诵诗区别的根本点所在,戏剧化是优秀诗歌和庸常诗歌的侧重点所在,而“速度”这是在前二者统御下的一个技术存在,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诗歌,比如,针对那种可分行可不分行寓言诗,这时候的“速度”便不太重要了,靠看隐喻性来区分它究竟是诗的,还是散文的。
下面我们就按照以上三大要求,再看看王家新的一首名作:
《帕斯捷尔纳克》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/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,读你的诗/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/一个节日的破碎,和我灵魂的战栗
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/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/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剧/你的嘴角更加缄默,那是
命运的秘密,你不能说出/只是承受、承受,让笔下的刻痕加深/为了获得,而放弃/为了生,你要求自己去死,彻底地死
这就是你,从一次次劫难里你找到我/检验我,使我的生命骤然疼痛/从雪到雪,我在北京的轰然泥泞的/公共汽车上读你的诗,我在心中
呼喊那些高贵的名字/那些放逐、牺牲、见证,那些/在弥撒曲的震颤中相逢的灵魂/那些死亡中的闪耀,和我的
自己的土地!那北方牲畜眼中的泪光/在风中燃烧的枫叶/人民胃中的黑暗、饥饿,我怎能/撇开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
正如你,要忍受更剧烈的风雪扑打/才能守住你的俄罗斯,你的/拉丽萨,那美丽的、再也不能伤害的/你的,不敢相信的奇迹
带着一身雪的寒气,就在眼前!/还有烛光照亮的列维坦的秋天/普希金诗韵中的死亡、赞美、罪孽/春天到来,广阔大地裸现的黑色
把灵魂朝向这一切吧,诗人/这是苦难,是从心底升起的最高律令/不是苦难,是你最终承担起的这些/仍无可阻止地,前来寻找我们
发掘我们:它在要求一个对称/或一支比回声更激荡的安魂曲/而我们,又怎配走到你的墓前?/这是耻辱!这是北京的十二月的冬天
这是你目光中的忧伤、探寻和质问/钟声一样,压迫着我的灵魂/这是痛苦,是幸福,要说出它/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
隐喻性
这首诗具备隐喻性吗?毫无疑问,不具备!直抒胸臆的抒情感慨远大于思的成分,站在分行押韵即是诗的大众文化层面,可以视作一首普通的朗诵诗或公文诗。但站在诗即隐喻,诗即是思的成熟现代诗层面,就是一篇分行的押韵散文,毫无诗性可言。那么,“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/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”这种句子难道算不上隐喻吗?当然算不上,因为能按照内心写作,却不能按照自己内心生活,这是所有诗人的共性,只是对公知句子的引用或化用,仅有此还远远不够。比如,因为能按照内心写作,所以才有真情实感,因为不能按照自己内心生活,所以才有情可抒,有感慨可发,否则哪来诗歌?但这句话要改为“终于可按照自己内心生活了,却不能按照自己内心写作”,反倒有点隐喻性了,而且从下文看,他说的正是这个意思,但他弄反了。比如,“命运的秘密,你不能说出/只是承受、承受,让笔下的刻痕加深”,这还叫“按照内心写作”吗?这叫“文字有狱,取象以避之”。
戏剧化
这首诗有呈现过程的戏剧化存在吗?有令读者感到诧异的新奇创意点所在吗?当然还是没有。
速度
这首“诗”具备诗的速度吗?这就更典型了,因为通篇没有一个标准的诗歌意象,所以是典型的“散文速度”,谈不上一丁点的“跳跃”性。
为什么说它通篇没有一个标准的诗歌意象?因为这些所谓“意象”,只是些在散文中使用的“假意象”,在现代诗不成熟时期勉强过得去,终究不具备诗歌意象的生成原理。比如如下这句:
一个节日的破碎,和我灵魂的战栗
“节日破碎”并非什么意象,这只是一种偷懒的散文用法,和“理想照耀中国”样不着边际,在诗歌中表达应该是“节日象xxx东西一样破碎了”,才谈得上形象化,而这个“xxx东西”才叫意象。至于“灵魂”更算不上意象,他一会当物象,过一会又当意象,把语境都破坏掉了,成了互否的“四不像”。比如,“灵魂的战栗”是物象,但在“把灵魂朝向这一切吧”中,“灵魂”又成了代表精气神的意象了。
那北方牲畜眼中的泪光/在风中燃烧的枫叶/人民胃中的黑暗、饥饿,
这些能不能算意象?这些不加“”的互文句,虽然可视作象征性的意象,但在此却是没必要的,因为,这首诗整体语境是现实主义的直抒胸臆,把象征象掺进去,反而不伦不类。比如,“北方牲畜眼中的泪光”,这种象征象只起到抒情的辅助暗示作用,当抒情主体已经声泪俱下,捶胸顿足的时候,还需要靠牲畜眼泪来暗示这个人有点痛苦吗?究竟是要突出“赤裸”还是“含蓄”呢?很明显画蛇添足,多此一举。
发布于:辽宁省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